发红包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礼节,它是人们之间情感联系的桥梁,也代表着一种美好祝愿。长辈给晚辈发,晚辈给长辈发,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互相发红包,分别表达不同的寓意。 (图据网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的传统礼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许多人表示发红包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或者说“道德绑架”。 (图据网络)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日,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看》栏目的记者就春节“发红包”这件事进行了走访,不少市民都表示有在春节发红包的习俗,而“红包”也因此成为了人们春节期间一项较大的经济支出。 【市民 A】:我们家里人不是很多,也就发一千多、两千元左右。 【市民 B】:我们应该要三四千元钱。 【市民 C】:起码要发两三千元钱。 【市民 D】:我们加起来可能也要发两三千元出去。
不少市民向记者吐槽,发红包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还得考虑收红包者的感受。 【市民 A】:现在不发红包,感觉就不像那么回事儿了一样,其他礼物根本拿不出手。 【市民 B】:我们一般一次发200元,没有200元怎么拿得出手?现在最少都是200。 【市民 C】:发红包,必须得发得多,人家才高兴,发少了,人家还觉得你抠门。 【市民 D】:今年给的红包是多少,明年如果给少了,有些人还会觉得很有意见。
记者还听见一位同事抱怨说,前一年给一位亲戚家孩子发了800元的红包,第二年因为结婚生孩子经济压力大,就只发了600元的红包,不料却遭到亲戚数落。 “这样的故事,听着就心累”。
另外,有很多人把红包当作人情关系的桥梁。 为了笼络关系,给别人家孩子包一个大大的红包,别人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即使迫于情面收下,也还要想办法给对方“还”回去。 当然,在“还”的时候,还得考虑自身面子,在原来红包的基础上“加钱”还回去。发个红包还得讲套路,这种人情红包也就失去了“发红包”习俗存在的意义。
【市民 A】:我们还回去的时候肯定要加钱,不可能原封不动还回去,最起码要多加一百。 【市民 B】:有点成攀比的状态,你给我300,我就必须要给你400,就越来越多。 【市民 C】:比如我给200元钱,他们也给我200元钱,给来给去就没意思了,然后大家都免了,后面这几年大家都约定了就都不给了。 【市民 D】:还是一些面子的成分在里面,它的寓意可能有些被曲解,而红包也就变成压力包了。 攀枝花市民俗专家刘胜利表示在春节派发红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在古代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习俗流传至今,人们把压岁钱改名叫红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光是长辈给晚辈发,还有晚辈给长辈发,同辈之间互相派发红包,相互之间恭贺新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发展。 红包本是一种单纯的心意表达,无关价值,也无关多少。 然而,随着派发红包的演变和发展,人们赋予红包更多的现实意义,也逐渐让红包变了味。 专家提醒:春节是咱们中国人最大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互相道贺,互赠红包,这本是充满浓浓年味儿的行为。我们不提倡互相攀比,别让红包变了味儿! 关于节日收发红包那些事儿
你有什么想要吐槽的?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攀枝花广播电视台
|